上篇文章發(fā)出后,很多茶友都以為“芒景汪弄翁發(fā)”所在的芒景、景邁一帶,是云南最早的植茶地,還有位茶友錯以為東漢末年后,古濮人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規(guī)模種茶,這些想法其實都是不對的。
這篇文章,陸離就從茶友們的疑問與誤區(qū)出發(fā),聊聊景邁山、老曼峨等云南千年古茶園的始建時間。
證偽“三個布朗山”傳說
據(jù)景邁山的老人講,當年茶祖帕哎冷帶領族人栽下的第一棵茶樹,就位于“額里羅亞山”,但這座山現(xiàn)在在哪里,已經沒有人能講的清楚了,更有趣的是,“額里羅亞山”的含義其實是犀牛塘,而如今的“犀牛塘”,多指向勐海帕沙的一處新興茶地,這是偶然重名,還是在暗示濮人植茶起源地一事另有隱情?我們暫且不談。
《芒景布朗族與茶》對云南植茶起源地的描述則更加曲折復雜,書中記載,東漢末年時期,帕哎冷率領族人分別在芒景、勐海和景棟(今緬甸撣邦東部)建立了“三座布朗山”,并在此種茶,結合真實歷史情況來看,這段記載應該都不是史實。
首先,我們都知道勐海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是老曼峨,而寨里緬寺的石碑明確記載了,老曼峨建寨時間為公元639年(唐貞觀年間,也即傣歷元年),離最早植茶的東漢末年相差近6個世紀,因此“東漢末年濮人在布朗山種茶”一說無疑是錯誤的。
其次,林世興先生在多年實地考察后寫就的《云南山頭茶》中,記載的老曼峨前任村長“巖溫”對祖先遷徙路線的說明,也能證明這點:
我們不是直接從(云南)北方過來的,而是先到達了泰國的“發(fā)空竜城”,后遷徙到湄公河對岸的“郎空”,此后經老撾遷入越南的“孟叫”,后來才輾轉進入布朗山,建立了老曼峨。
最后,這段族人自述,也正好與真實歷史中“泐西雙邦”建立初期(南北朝時期,今西雙版納一帶的12個傣族部落被稱為泐西雙邦),濮越族團遷徙的路線基本一致,這也證明了在東漢末年時期,濮人尚未到達景棟并在此植茶,由此,我們證偽了“三個布朗山”的傳說。
開枝散葉的云南茶葉
這時有茶友可能就有問了:不在景邁山,不在老曼峨,更不在緬甸,那濮人在東漢末年時最早開創(chuàng)的植茶地到底在哪?總不能只寬泛地回答一句瀾滄江中游山區(qū)吧?這個問題在前面的文章中其實已有多處暗示,那就是離哀牢故土不遠的哀牢山區(qū)和無量山區(qū)。
最直接的證明就是這些地區(qū)至今仍留存有成片相連的野生型、栽培型古茶園,以及諸多被遺棄的栽培型古茶樹,地處這些山區(qū)的景東、景谷、鎮(zhèn)沅、元江一帶,老實說并不算普洱茶的熱門產區(qū),茶價不高,品質也不算出類拔萃,但云南大葉種栽培型茶樹的根,就在這里。
值得一提的是,在植茶方式上,濮人種茶所采用的樹間距五市尺(1.67m)見方,挖穴單株種植,與其他林木混種同時長成的“混農”、“混林”傳統(tǒng)茶園沿襲千年,直到近代英國政府在思茅設立海關后,這種自然、半自然經濟的茶葉生產格局才被打破,云南引入規(guī)模性、現(xiàn)代性植茶和制茶技術后,才發(fā)生了根本改變。
話又說回來,老曼峨,景邁山,南糯山等幾座公認有千年種植史的古茶園,又是在什么時候建立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下濮人植茶的大致過程。
濮人種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先由瀾滄江中游的數(shù)個零星定居點開始,然后才逐漸擴展到中下游地區(qū),乃至覆蓋整個滇西、滇南、滇西南、滇中等地區(qū)的,這個過程長達7個世紀。
從多民族傳播角度看,濮人先是完成了內部傳播,而后隨著茶園范圍的擴大,以及茶鹽互易、茶布互易的發(fā)展,氐羌系覺得有利可圖后也開始植茶,隨后百越系,漢人也參與到植茶中來。
在這個植茶過程中,云南首個跨族群的統(tǒng)一王國——南詔國的建立是一個關鍵節(jié)點,它不僅代表著云南各地自古以來的古國(部落聯(lián)盟)模式終于連成了一個整體,進入了新的社會發(fā)展時代,也推動茶葉的功能和利用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南詔國的存續(xù)時間與唐朝大致相當,兩個政權雖然有過天寶戰(zhàn)爭等矛盾,不相往來過一段時間,但南詔受唐影響頗深,尤其是在唐風影響下,南詔的上層以及吐蕃貴族都普遍嗜茶,南詔政權以后,云南大葉種茶終于從生嚼熟吃的食物和安心益氣的草藥,上升至貴族階級的風味飲品,和巴蜀茶取得了相同的地位。
而老曼峨等瀾滄江中游山區(qū)的茶葉種植,則始于濮人種茶時期的后半段,原因有飲茶風氣的逐漸蔓延,植茶民族的不斷擴大,氐羌族團的加入等等,其中的最重要的主因,還是云南各民族生存空間的那次大洗牌。
還記得前面聊過的漢族勢力進入云南后帶來的一系列反應嗎?在東漢末年至南詔建立前的這700年里,“南中大姓”崛起,在滇東北部與氐羌族團沖突不斷,導致氐羌人向外擴張,期間還受東漢朝廷所邀,武力征服哀牢古國,大幅度擠占了濮越族團生存空間。
類牢叛漢失敗后,在這長達數(shù)百年的亂世之中,濮人跟隨著傣族先民(濮越族團)的腳步,離開故土向南謀求生存空間,進入瀾滄江中游山區(qū)(今無量山,哀牢山系),期間迫使實力更弱的孟-高棉族團逐漸退出云南。
由于生存空間不夠,濮人先民不得不從壩居改為山居,此時茶葉就成了重要的生存資源,由此濮人引種馴化了森林中的野生型茶樹,并培育出了最早的阿薩姆種(大葉種)栽培型茶樹。
穩(wěn)定下來后,變?yōu)樯骄用褡宓腻艘廊灰栏接诖鲎孱I主之下,由頭人(由世襲或共舉產生,并需得到傣族領主的任命)率領各個部落,依靠原始游耕、狩獵、采集艱難生存,此時的茶葉,是生嚼熟吃的雜蔬副食,是提神醒腦,消炎止痛的藥物,是給領主的貢品,也是獻給祖先的供品。
布朗族史籍《奔悶》也記載:距今千年以前,臣服于南詔政權的濮越族團,勢力不斷膨脹擴大,不僅征服了位于瀾滄江中下游的孟-高棉人土著,還在此地建起了傣族政權,景洪、勐連、景棟等地的“傣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xiàn)的。
(《奔悶》中對族團勢力范圍擴張的起始時間和所用時間的記載都比較模糊,結合相關史實來看,濮越族團擴張一事耗時數(shù)百年,橫跨了南詔國和大理國兩個歷史時期。)
于此同時,依附于傣族的濮人也分散開來,以支族部落形式四處擴張,來到中下游地區(qū)(今西雙版納、臨滄、寧洱、江城、瀾滄等地),還到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
其中,一支在首領哎冷的帶領下到達芒景,并在此建立濮人政權,另有一支去了南糯山,還有一支輾轉多地后來到了布朗山(源自老曼峨,后擴展到整座布朗山),可以說人走到哪里,茶就種到了那里。
這段遷徙史主要發(fā)生在公元7世紀,在南詔國建立后依然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之久,而芒景—景邁、布朗山(源自老曼峨,后擴展到整座布朗山)、南糯山這三大萬畝千年古茶茶園的始建,“哎冷來到芒景,開辟茶園”的故事,正發(fā)生在這一時期。
此時,距濮人植茶的東漢末年已經過去了600多年。因此芒景不可能是最早馴化出栽培型茶樹的起源地,芒景、勐海和景棟這三地的布朗人政權,也不是在同一時期,由帕哎冷這一位支族首領建立的。
這種將眾多功績,發(fā)明歸功于一人的現(xiàn)象,在諸葛亮、黃帝等歷史人物中也有多有體現(xiàn),屬于我們之前解釋的,古史中常有的“歷史的層累”現(xiàn)象。而馴化茶種,栽培茶樹,形成茶園,也不是人的英雄主義就能完成的,而是一個需要多代人,多個濮人族群各自探索,共同努力的漫長過程。
帕哎冷是古代濮人中貢獻最大的首領,也是如今布朗族等濮人后裔民族中地位最高的祖先之一,他的偉大之處,不在于傳說中所描述的“發(fā)現(xiàn)茶葉,命名茶葉,始種茶葉”,而在于他對茶樹樸素的愛護之心,以及對后世子孫的教導式遺言:
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啊,怕遭自然災害死光,
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富,你們也會吃完用光,
那就給你們留下茶樹吧,
讓子孫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你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茶樹啊,
一代傳給一代,決不能讓其遺失啊。
....
2023年9月17日,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霸颇喜琛奔拔幕曀?,獲得更多的世界關注;成為人類共寶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壺水早已傾盡,茶盞亦然見底,但縷縷茶香卻透過靜遠時光彌漫四散,包裹住厚重歷史,刻錄下宏圖偉業(yè),煙塵歲月,萬家燈火。正可謂:
百盞千壺萬樹茶,一泓甘泉烹歲月。
半盞清茶一日閑,百世功名浮沫間。
(“濮人創(chuàng)茶錄”專題完)
相關閱讀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