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除了有“臭鱖魚”,還有這“十大名茶”不能錯過!

安徽除了有“臭鱖魚”,還有這“十大名茶”不能錯過!

75閱讀 2021-06-22 02:15 文化

提到安徽,大家似乎都覺得這是個沒什么記憶點的城市,就像小編想起來也只記得“臭鱖魚”這道名菜了……

不過作為坐擁黃山山脈、大別山山脈的安徽,倒是國內的產(chǎn)茶大?。】靵砜纯词鹊倪@“十大名茶”,你聽說過多少?

01.

黃山毛峰

茶對黃山是情有獨鐘,黃山山地,名茶薈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茶品質優(yōu)異,為茶中珍品。特級黃山毛峰茶形如雀舌,勻齊壯實,鋒毫顯露,色顯嫩綠泛象牙色,魚葉金黃,香氣馥郁持久,湯色嫩黃綠,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勻肥壯,黃綠鮮活。

其中“金黃片”和“嫩綠泛象牙色”屬于特級黃山毛峰茶最明顯的外形特征。

02.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除“黃山毛峰”外,安徽的另一為人熟知的名茶品類。正如茶名,六安瓜片產(chǎn)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和霍山縣,創(chuàng)制于清末,屬于歷史名茶。

六安瓜片采摘取自茶枝嫩梢的壯葉,因葉片肉質醇厚,形似瓜子而得名,是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被稱為綠茶中的“奇葩”。

03.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產(chǎn)區(qū)主要分布在新明、龍門、三口三個傳統(tǒng)生產(chǎn)尖茶的鄉(xiāng)鎮(zhèn),茶區(qū)內各種猴魁的品牌,猶如天女散花,僅以“猴”字為例,有“猴坑”、“黃山猴”、“雙猴”、“仙猴”、“野猴”、“神猴”等,共有20多種。

猴魁以卓越品質蜚聲中外,高檔猴魁,外形扁展挺拔,魁偉壯實;色澤蒼綠勻潤,遍身白毫,含而不露,部分主脈呈暗紅色,側脈隱紅,俗稱“紅絲線”;

入杯沖泡后,芽葉緩慢舒展,并豎立成朵,宛如蘭花;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靈高爽,持久蘭花香;回味甘甜持久,獨具“猴韻”,沖泡三四次,蘭香猶存。

04.

祁門紅茶

“牯牛降上幻迷霧,霧里祁紅天下奇?!逼罴t是安徽紅茶中的翹楚,以優(yōu)異的品質和獨特的風味蜚聲國際市場。

祁紅的香氣獨樹一幟,似蘋果香,又似蘊藏的蘭花香,清香持久;滋味也獨具一格,入口醇和,回味雋厚,味中有甜。

外形也與眾不同,條索緊細,鋒苗好;湯色別開生面,紅艷明亮,開湯后放置稍久,會出現(xiàn)渾暈現(xiàn)象,這就是最好的茶湯,是其他紅茶無法比擬的。

05.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產(chǎn)于安徽省休寧縣、歙縣、黟縣、祁門縣等毗鄰地區(qū),創(chuàng)制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為歷史名茶。

屯溪綠茶條索緊結壯實,色澤灰綠光潤;香氣帶熟板栗香味,滋味醇厚。屯綠以“葉綠、湯清、香醇、味厚”的優(yōu)良品質風格著稱。

06.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產(chǎn)于安徽霍山,創(chuàng)制于唐朝,屬于歷史名茶。唐宋年間,霍山茶產(chǎn)甚豐,已是江淮茶葉榷禁、土貢之要地。

特級霍山黃芽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潤綠披毫,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嫩綠清澈,葉底微黃明亮。

07.

岳西翠蘭

岳西翠蘭產(chǎn)于安徽岳西,創(chuàng)制于1983年,岳西地處大別山腹部,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茶樹生長。

岳西翠蘭外形自然舒展成朵,色澤翠綠,湯色碧綠明亮,香氣清香高長,有蘭花香,滋味鮮醇甘爽,葉底嫩勻成朵。

08.

涇縣特尖

涇縣特尖產(chǎn)于安徽涇縣,涇縣是安徽省的一個老茶區(qū),尖茶是傳統(tǒng)產(chǎn)品。遠在唐宋年代,就曾出過白云蘭片、梅花片、涂尖等名貴茶葉。

特尖是涇縣產(chǎn)量最為集中的尖茶,質量也屬上乘。涇縣特尖色澤翠綠、勻潤顯毫,入杯沖泡,霧氣結頂,蘭花清香四溢,芽葉徐徐展開,清澈明凈,品之鮮醇爽口。

09.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產(chǎn)于安徽涇縣,創(chuàng)制于明末清初。涇縣產(chǎn)茶歷史悠久,清咸豐年間(1851~1861),火青年產(chǎn)量有百余擔,說明當時就已經(jīng)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

涌溪火青外形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顯毫,香氣馥郁,清高鮮爽,滋味醇厚,甘甜耐泡,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杏黃,勻嫩整齊。

10.

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產(chǎn)于安徽桐城,屬地方名茶,可以算作皖西蘭花茶的一種。桐城小花歷史悠久,早在明代便已經(jīng)有了身影。歷史記載,明朝時期,桐城小花是與顧渚、蒙頂并稱的頂級貢品,當時稱作椒園茶。

桐城小花干茶芽葉相連,形似蘭花,泡開后香氣輕盈鮮美,有蘭花香蘊涵其中,葉底舒展成朵,就像盛開的蘭花一樣。

一個省份、一個城市,往往令人記憶的都是那里的食物,拿茶來說,各個城市的人民,不管走多遠,總會懷念家鄉(xiāng)的那一口茶香,這一點在產(chǎn)茶大省尤為突出。

相信這些茶,一定也伴隨著安徽人民的記憶,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傳承下來。

來源:網(wǎng)絡,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收藏大益茶 既要看重當下又要著眼未來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賣茶這事現(xiàn)在真得從長計議

相關閱讀

風從安溪來
434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