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湘茶廠是我國繼益陽茶廠之后又一個主要生產茯磚茶的廠家,為扶持和發(fā)展臨湘的茶葉生產,促進臨湘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解決西北地區(qū)茯磚茶供應,加強民族團結,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臨湘茶廠的建設過程中,益陽茶廠伸出援助之手,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予以大力支持,確保了順利建成投產,在湖南茶葉史上寫下一段佳話。
臨湘縣修建茯磚茶廠勢在必行
臨湘縣產茶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后,茶葉生產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其產量由上世紀50年代的4萬多擔,到60年代初期,已經(jīng)增加到6萬多擔,歷居全省一、二位。據(jù)臨湘縣1955年《地方經(jīng)濟調查》記載:臨湘縣1955年從五里牌、羊樓司運往涇陽的老青毛茶就有1750噸。
1952年,為了因地制宜,促進茶葉生產的長期發(fā)展和改進,省政府遵照中茶總公司的要求,將紅、綠、黑茶進行劃區(qū)生產,臨湘縣被劃為老青茶區(qū),不再生產紅茶。1953年,改春季生產綠茶,調運長沙茶廠,夏季生產老青茶,部分調陜西涇陽制造茯磚茶,部分調趙李橋茶廠加工青磚茶。1959年,益陽茶廠建成投產,臨湘所產老青茶主要調運益陽茶廠,少量調趙李橋茶廠。調運益陽茶廠,最大的困難是運輸,沿京廣線的羊樓司、五里牌、云溪、路口,用火車運岳陽中轉;離鐵路運線遠的白羊田、坦頭、桃林,中黃,先汽車運五里牌,轉火車至岳陽,再用輪船運益陽;另沅潭、聶市等地的茶葉,須車運陸城新港,改船運往益陽,大量的青毛茶入長江、過洞庭、逆資水而上運往益陽,加工成茯磚茶后,再船運岳陽,裝火車北調,造成運輸迂回,不僅耽誤了時間,而且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增加了原料在運輸途中的損耗。因此,在臨湘縣境內修建茯磚茶廠勢在必行。
另外,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西北地區(qū)各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益陽茶廠所產的茯磚茶已經(jīng)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臨湘已經(jīng)具備建廠條件。1966年9月8日,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湖南省土產分公司收到了湖南省對外局(湘外字第93號)《同意籌建臨湘茶廠的通知》:在全國外貿工作會及中南局召開的工作會議上,經(jīng)外貿部和中南外貿局研究同意,湖南省在1967年建設臨湘茶廠。
為建設臨湘茶廠,益陽茶廠積極開展援建工作。
派出骨干力量主持籌委會具體工作
當時成立的湖南省臨湘茶廠籌建委員會,由臨湘縣副縣長孫吉吾、岳陽地區(qū)外貿辦事處主任徐來生、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湖南土產分公司副經(jīng)理孫子相、益陽茶廠副廠長廖紹林、岳陽地區(qū)外貿辦事處茶葉課干部鄒光耀等五人組成?;I建委員會下設辦事處,由益陽茶廠副廠長廖紹林任“臨湘茶廠籌建辦事處”主任,后因工作原因,改由益陽茶廠黨總支副書記王泰合主持籌建工作。
勘基定點,為茶廠長遠發(fā)展打下基礎。廖紹林主任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茶廠選擇廠址,勘基定點,他們經(jīng)多處選擇,最后確定將茶廠建設在五里公社城鄉(xiāng)大隊的大屋、荒草坪、橋頭三個生產隊之間的黃土坡,該地東至火車站,西到縣政府,都在1.5公里左右,北靠京廣鐵路,南出廠門是街心公路,火車、汽車運輸都很方便,加上黃土坡是一片荒蕪的丘陵,很少占用水田和熟土,位置比較理想,茶廠后來的發(fā)展也證實了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首批工作人員全部從益陽茶廠借調組成。臨湘茶廠白手起家,沒有生產加工茯磚茶的技術人員,首批工作人員全部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湖南土產分公司從益陽茶廠借調組成,王太運、王蟠桃、林連全、林蘇全、李藕蓮、謝云貴、蔣奎喜、彭菊開、劉正才、肖友蘭等18名益陽茶廠的干部職工成了臨湘茶廠的開創(chuàng)者,其中,謝云貴脫穎而出,后來擔任了臨湘茶廠副廠長。
援助機械設備和協(xié)助設計機械設備
臨湘茶廠始建時,由于上級要求投資少,見效快,其中一部分生產設備是從益陽茶廠調進的。1967年3月28日,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湖南省土產分公司指派機械技術員唐漢祥主持臨湘茶廠機械設備工作,不久,又調益陽茶廠龔吉蘇和平江茶廠張羽協(xié)助設計機械設備。益陽茶廠從設備和技術人員上都予以支持。
謝云貴進京請求追加投資。由于臨湘茶廠籌建時,上撥投資預算計劃中房屋造價過低,機械設備預算資金也不足,1968年7月,籌建處的謝云貴和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湖南省土產分公司辦公室主任候金城等攜帶湖南省對外貿易局要求增加投資的申請報告前往北京,當面向對外貿易部代理部長林海云匯報了茶廠籌建工作進展情況和資金不足的原因,林海云當即同意增加投資10萬元。
借調技師研發(fā)改制老青茶
建設臨湘茶廠,生產茯磚茶,首先必須具有黑茶原料,為了解決好原料問題,1967年“臨湘茶廠籌建辦事處”從益陽茶廠借調彭哲干技師,會同省公司和臨湘縣農副土特產采購經(jīng)理部的有關技術人員,在聶市公社權橋大隊開展黑茶試制工作,將老青茶“三炒、一揉、兩捆包、一篩兩曬”的初制工藝,改為黑毛茶“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干燥”的初制工藝,在干燥時,由于缺少柴火,改七星灶火焙火炕為日曬干燥,其產品質量雖次于標準黑茶,但品質符合茯磚茶原料要求,被定名為改制老青茶。改制成功后,逐步在全縣茶區(qū)推廣,臨湘縣茶區(qū)出現(xiàn)老青茶和改制老青茶并存的局面,為臨湘茶廠解決了茯磚茶原料問題。另外,為了支持臨湘茶廠,從1970年開始,原由益陽茶廠驗收的新化、漣源、長沙、平江4茶廠的揀片等副茶改由臨湘茶廠驗收,作為普通茯磚茶原料。
從1966年9月開始籌建,到1967年2月17日,湖南省對外貿易局轉發(fā)對外貿易部同意建設湖南省臨湘茶廠的報告,正式批準建設,建廠規(guī)模為年產茯磚茶10萬擔,總投資70萬元,全部工程分兩年建成,后來兩次增加投資,總投資達到86萬元。后因“停產鬧革命”等原因影響,兩年建成投產的計劃未實現(xiàn),延期至1969年6月1日才基本建成,試車投產,7月15日正式開工。當年,生產茯磚茶15686擔,產品質量基本達到標準,運銷西北市場,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臨湘茶廠的建成,益陽茶廠作出了重要貢獻,功不可沒。
(來源:湘益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