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流派與沿革

茶的流派與沿革

7閱讀 2019-02-12 07:59 文化



茶是一門藝術(shù),需大師妙手泡制,方能綻放其最高貴的特質(zhì)。茶有優(yōu)劣之分,正如繪畫有高下之別,且總是下者居多一樣。要得一壺絕味好茶,并沒有可依樣畫葫蘆的秘方,就好比要再培養(yǎng)出一個提香 或一個雪村 那樣,并無定法可循。每一種茶葉的備制與沖泡皆獨一無二,各自都與水量、水溫有著不同的契合程度,各自都擁有獨特的敘事風格。而真正的美,就蘊藏其中。

?

這藝術(shù)與人生的法則,既簡單又基礎(chǔ),但社會民眾卻總也無法認清,并且我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宋代詩人李竹懶曾悲傷地嘆道,世間有三件憾事:慧徒毀于庸師之教,雅作流于粗鄙之眼,佳茗廢于愚拙之手。

?

與藝術(shù)一樣,茶也有時代及流派之分。它的發(fā)展可粗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煎茶、點茶和撮泡法。我們現(xiàn)代所歸屬的乃是最后者。這幾種不同的品茗方式,正體現(xiàn)了它們各自盛行之時的時代精神。蓋因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表達,我們不經(jīng)意間的舉動,總是泄露出內(nèi)心最深處的想法??追蜃釉疲?/span>“人焉廋哉” ?;蛟S,正是因為我們并無不凡之事需要掩藏,所以才在細枝末節(jié)之處顯露了太多真實的自我。日?,嵥橹拢部膳c哲學或詩歌的最高境界等量齊觀,同樣堪為民族理想的注疏。正如對葡萄酒的不同偏好,體現(xiàn)出了歐洲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的獨特風格,茶道理想也反映出東方文化的不同情調(diào)。用來煎茶的茶餅,用作點茶的茶末,以及撮泡飲用的茶葉,分別展現(xiàn)出中國唐代、宋代及明代所特有的情感脈動。在此,且讓我們借用已經(jīng)被過分濫用的藝術(shù)分類術(shù)語,將它們劃分為茶的古典派、浪漫派及自然派。

?


原生長于中國南部的茶樹,在很早之前就為中國的植物學界與醫(yī)藥學界所熟知。在各類經(jīng)典中,茶也被稱為荼、蔎、荈、槚、茗,因其可解乏,可明目,可愉悅身心,亦可增強意志,故世人對其評價甚高。茶不僅可以內(nèi)服,還可制成膏狀外敷,用來緩解風濕疼痛。道士們宣稱茶是煉制不老仙丹的重要配料,而僧侶們則經(jīng)年累月地飲茶,以保證其有長時間打坐的精力。

?

到公元四五世紀之時,茶已經(jīng)成為長江流域居民最喜愛的飲品。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現(xiàn)代的“茶”字被創(chuàng)造出來,顯然此字是對古書中“荼”字的訛用。南朝詩人曾留下一些斷編殘簡,表達了對這“流玉之沫”的狂熱崇拜。當時的皇帝也常將名貴茶葉賞賜給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作為對其功勛的褒獎。然而,在那個時代,飲茶的方法還相當粗陋。葉子蒸過后,用石臼搗碾,制成茶餅,和米、姜、鹽、陳皮、香料、牛奶等配料一同煎煮,有時甚至還會放入大蔥。如今中國的藏族人及不少蒙古部族還保留著這種飲制方法,他們用這些配料制出味道奇特的茶湯。從東方商隊的客棧里學會飲茶的俄國人,其在茶中加入檸檬片的舉動,正是這種古老飲法的證明。

?

將茶從粗陋的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并將其帶入最終的理想之境,還需要唐代的一位天才人物。公元8世紀中期,一位名為陸羽之人的出現(xiàn)使我們有了第一位茶道信徒。他生于儒、釋、道三教尋求共存共生的時代。在那個時代,泛神論的象征意義促使人們找尋存于萬物之中的共性。詩人陸羽,在茶道中瞥見了統(tǒng)馭萬物的和諧與秩序。在其著名作品《茶經(jīng)》(茶之圣經(jīng))當中,他系統(tǒng)地制定了茶道準則。自那時起,陸羽便被尊奉為中國茶商的守護神。

?


《茶經(jīng)》共計三卷十章。在第一章中,陸羽介紹了茶樹的特點,第二章描述的是采茶工具,第三章則是講選茶。根據(jù)他的觀點,品質(zhì)最好的茶葉必須“如胡人靴者,蹙縮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輪菌然;輕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jīng) ?!?/span>

?

第四章列舉并描述了茶器中的24件器皿,從“三足風爐”開始,到盛放所有茶具的竹制“都籃”結(jié)束。從其字里行間之中,我們能夠看到陸羽對道教符號的偏愛。此外,有趣的是,在此書中還可以看出茶對中國瓷器的影響。眾所周知,瓷器起源于對玉石溫潤光澤的模仿重現(xiàn),到了唐代,發(fā)展出南方的青瓷,以及北方的白瓷。陸羽認為,青色是茶器的理想色彩,因其可為茶湯添上一抹碧色,而白瓷卻會使茶湯的色澤略顯桃紅色,令人倒胃口。陸羽這樣說,蓋因當時所用為茶餅之故。之后,宋代茶師使用茶末泡茶,就偏愛青黑色或深褐色茶碗。而流行撮泡法的明代,則喜用薄胎白瓷。

?

第五章中,陸羽描述了茶的泡制方法。他主張摒棄除鹽以外的所有配料。此外,過去人們討論最多的用水選擇及水溫問題,也是本章的重點。據(jù)陸羽所言,以水質(zhì)優(yōu)劣來論,山泉水最優(yōu),河水及井水次之。烹水有三個階段:水面起小泡,“沸如魚目”者為一沸;水面小泡如“涌泉連珠”,為二沸;壺中沸水如“騰波鼓浪”者,為三沸。將茶餅置于火上炙烤,至其柔軟如“嬰兒之臂”,再以紙囊盛裝,然后碾碎。一沸之時加入鹽,二沸放入茶末。到三沸之時,壺中加入一瓢冷水止沸,以育“水之華”。然后將茶湯傾入茶碗中,飲之。天霖甘露當如是!輕細的茶末浮于茶湯之上,如鱗云飄于晴朗天空,又如睡蓮浮于微漾碧波。正是這碗茶湯讓唐代詩人盧仝 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


《茶經(jīng)》余下章節(jié)論及普通飲茶方法的粗陋之處,羅列了歷史上喜愛飲茶的名人,介紹了中國著名的產(chǎn)茶之地,說明了制茶飲茶之法中可能的變化,并繪制了涉及茶之道的各種相關(guān)器具。只可惜的是,最后一章節(jié)已遺失,無處尋覓。

?

《茶經(jīng)》的問世,在當時,想必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陸羽成了唐代宗 763—779年在位)的座上賓,其顯赫的名聲吸引了大批追隨者。據(jù)說,一些擅于品茶之人能分辨出所喝之茶,是由陸羽親手所泡制,還是出自其徒弟之手。也有某官員因不識茶圣親治之茶,而“名垂千古”的故事 。

?

到了宋代,點茶盛行,茶的第二個流派就此創(chuàng)立。茶葉被放入小石磨中研成細末,在備好的茶末中加入沸水,再用細竹絲精制而成的竹筅 攪拌擊拂。新的飲法為陸羽時代所流傳下來的器具帶來了改變,與此同時,對茶葉的選擇也發(fā)生了變化。鹽徹底退出了茶道的歷史舞臺。宋人對茶的熱情從無止境。茶之饕客之間彼此競爭,不斷發(fā)掘新的飲法,還定期舉辦斗茶比賽一較高下。那位治國無能,但藝術(shù)才情頗高的宋徽宗(1101—1124年在位),曾不惜重金,只為購得稀有的茶葉。他還寫過一篇專著,論及二十種茶,這其中,“白茶”被其贊為茶中精品,無與倫比。

?


宋代的茶之理想與唐代不同,正如二者所代表的不同生命理念。唐代志在象征,而宋代則力求真實。對于宋代理學而言,天理并非借由大千世界體現(xiàn),大千世界實則為天理本身。永恒即為剎那時,涅槃總在咫尺間。“不朽存于恒變”的道家理念充斥于他們的思想之中。妙趣橫生的乃是過程,而非行為。最為重要的是實現(xiàn)圓滿的過程,而非圓滿本身。這樣一來,人與自然之間再無隔閡。生活的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從這時起,茶不再是詩意的消遣,而成為自我實現(xiàn)的方法。王禹偁 曾贊頌茶為:“沃心同直諫,苦口類嘉言。”蘇東坡也曾說過,茶自有冰清玉潔之姿,猶如品德端正之人,可抗衡腐敗墮落。至于佛教徒中,南方的禪宗吸納了眾多道家儀軌,建立起一套繁復考究的茶道儀式。僧侶們齊聚于達摩祖師像前,依循隆重的儀式,用同一茶碗輪流飲茶,氣氛莊嚴而肅穆。禪宗的這項儀式,最終在15世紀發(fā)展成為日本的茶道。

?

不幸的是,13世紀,蒙古部族的勢力突然擴張,以鐵血之姿征服了中國,在異族的殘暴統(tǒng)治下,宋代的文化成果損毀殆盡。到了漢族正統(tǒng)統(tǒng)治的明代,雖然于15世紀中期出現(xiàn)了復興中華之志向,但卻為內(nèi)政所苦,于17世紀再度落入外族滿人的統(tǒng)治之下。禮儀風俗一變再變,再無前朝之跡可尋。茶之事已然被世人所遺忘。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某宋代典籍中所提到的茶筅,一位明代評論家倍感困惑,不知其形。時至今日,我們都是將茶葉放入茶碗或茶杯中,然后用沸水沖泡飲用。西方世界對早先的飲茶之法一無所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歐洲世界直到明朝建立前不久,才認識了茶。

?

對當代中國人 來說,茶只是一種滋味上佳的飲品,無關(guān)理想。持續(xù)不斷的國難早已奪走了他們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他們變得更現(xiàn)代了,也就是說,變得老成又現(xiàn)實了。他們失掉了年輕人特有的豪情壯志,而正是這種豪情能永葆詩人與先賢的青春與活力。他們兼容并蓄,禮貌地接納宇宙規(guī)則。他們游戲于大自然間,卻不愿屈尊去征服或膜拜它。他們手上的那盞茶依舊醇香醉人,散發(fā)出花一般的香氣,然而茶盞之中卻再也尋覓不到唐宋茶道的浪漫之情了。

?


曾亦步亦趨緊隨中國文明腳步的日本,也經(jīng)歷過茶道發(fā)展的三個階段。根據(jù)史書所載,早在公元729年,就有圣武天皇 在奈良皇宮賜茶于百名僧眾的記錄。那時的茶葉極有可能是遣唐使從中國帶入日本,且其飲用之法也依循當時的流行方式。公元801年,最澄禪師 從中國帶回一些茶樹種子,并將其種于比睿山 。此后數(shù)百年間,日本出現(xiàn)了不少茶園茶莊,飲茶成了風靡貴族和僧侶階級的一項樂事。1191年,赴中國學習南禪佛法的榮西禪師 ,將宋茶帶回了日本。他所帶回的新茶種,在三個地方種植成功,其中一處位于京都附近的宇治,該地所出產(chǎn)的茶葉,至今仍以其絕佳的品質(zhì)聞名于世。南宗禪學在日本迅速傳播,與此同時,宋朝的飲茶禮儀和飲茶理念也隨之流傳開來。到了15世紀,在幕府將軍足利義政 的扶持下,茶道儀式完全建立起來,并成為一項獨立的、非宗教性質(zhì)的活動。自此,茶道在日本正式確立。中國稍晚些時候出現(xiàn)的泡茶之法,相比較而言,對于日本人來說也是較新的飲茶方式,這種泡茶之法直到17世紀中葉才為日本人所知。盡管在日常飲用上,茶葉取代了茶末,但是,茶末作為茶中之茶,仍固守其在日本茶道中的地位。

?

在日本茶道中,我們得以見識到茶道理想的極致。1281年,日本成功抵御了蒙古的入侵 ,這使受到游牧民族侵略,在中國本土遭到扼殺的宋代文明,能夠在日本的土地上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對日本人而言,茶不僅僅是一種理想的飲品,它已然成為探索生命藝術(shù)的信仰。茶,寄托了人們對純凈與高雅的頂禮膜拜,并成了一項神圣的儀式,在這項儀式中,賓主攜手共同創(chuàng)造出俗世間至高的祝福。在生命的荒漠中,茶室是一隅綠洲,疲倦的旅人聚集于此,共飲藝術(shù)的甘泉。茶會就是一場即興演出,茶、花、畫一起織就當下的劇情。色彩不能有違茶室的色調(diào),聲響不可破壞行事的節(jié)奏,姿勢不能擾亂整體的和諧,言語不可破壞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一舉一動務(wù)求簡單自然——這正是茶道儀式的目標。出人意料的是,這項目標總能如愿達成。茶道背后隱藏著玄妙的哲理。茶道即道家的化身。



上一頁:普洱茶的傳承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腦洞大開 老班章多少一片才會暢銷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