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號級的開啟,普洱茶在港臺的“黃金時代”

標號級的開啟,普洱茶在港臺的“黃金時代”

443閱讀 2025-01-09 09:33 文化

brand_alt_mark

“我不能選擇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選擇怎么愛怎么活,這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在香港導演許鞍華執(zhí)導的電影《黃金時代》里,借助女主角民國才女蕭紅之口,許鞍華為人們鑄了一個有關“黃金時代”的理想國?!包S金時代”多么有誘惑力的四個字,它既是個體生命最珍貴的歲月,也象征一個時代最黃金的上升期。不可否認,今天的普洱茶正經(jīng)歷著自己的“黃金時代”:有著它前所未有的廣泛消費市場;有著它最自由理想的呈現(xiàn)形式;有著它最便捷的流通方式;茶人們也有著最包容開放的觀念傳播媒介……

關于普洱茶的這段“黃金時代”是什么時候開始鑄就的呢?我想從30 年前的香港講起,也是蕭紅英年早逝的地方。一個人的個體命運,往往能夠牽引出時代的變遷,而這些卻是今天的我們,最想去觸摸的。

20 世紀七八十年,香港以出口導向型戰(zhàn)略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騰飛,位列“ 亞洲四小龍 ”,那個時候,內地一些沿海地區(qū)的人,為了擺脫貧窮的生活,會想辦法跑去香港謀生。80 年代中后期,就有大批福建泉州,尤其是安溪一代的人去到香港。由于安溪是著名的鐵觀音之鄉(xiāng),所以這批到香港的安溪人,很多都從事了與茶葉有關的生意,包括現(xiàn)在在普洱茶界大名鼎鼎的香港茶商:白水清、王曼源、廖連生、王龍華、林修源等都是安溪籍。他們早期在傳播和推廣普洱茶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把普洱茶賣到臺灣的安溪人

1989 年,24 歲的林修源就從安溪老家跑到香港打工,起初是做電子通訊器材的,但是這個行業(yè)發(fā)展速度快,很多都要和國際接軌,他不懂英文,覺得很難有大的發(fā)展。為了賺錢,林修源剛到香港就會和很多同鄉(xiāng)一樣,去老家安溪訂購一些鐵觀音來香港,直接賣給茶行。當時,茶葉出口還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私人沒有出口權,他們就在深圳找人帶貨去香港,當然,嚴格來說,在當時就是“走私”了。按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產(chǎn)地直供”,產(chǎn)地直供的鐵觀音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去到香港,價格優(yōu)惠,品質又好,非常受茶行的歡迎。

之前林修源都是一邊打工一邊賣點鐵觀音,他發(fā)現(xiàn)這個生意還是利潤不菲,于是,1992 年后,林修源成立了“瑞榮實業(yè)貿易公司”,專門做茶葉生意。他沒有店鋪,就是每天拿著各種茶樣去茶行推銷產(chǎn)品。混跡于各大小茶行,林修源開始接觸到普洱茶,盡管香港茶樓每天都供應普洱茶,但是那些多是散茶,而壓成餅的普洱圓茶,尤其是號級茶、印級茶(當時還沒有這個稱呼),明顯要高級得多。他還記得一片紅印圓茶當時是 300 元,一片藍標宋聘則是 1200 元,在當時算是比較貴的茶了。林修源也從茶行得到訊息,在臺灣,這樣的普洱茶很有市場。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的茶文化開始興起,由年輕一代的臺灣人,將日本茶道世俗化,演變成了“ 茶藝 ”,從 80 年代開始,臺灣開始有了集喝茶、茶葉零售為一體的“ 茶藝館 ”,那時候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思潮盛行,茶藝館同時也是一個小型文化交流中心,到 90年代,整個臺北市就有上千家茶藝館。由于臺灣地區(qū)本身也出產(chǎn)上好的烏龍茶,所以,一開始臺灣人基本上都是喝的烏龍茶。

據(jù)林修源介紹,臺灣包括韓國,最早喝普洱茶的是寺廟里的僧人,因為他們的禪修過程需要靠喝茶來提神,而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始終偏生青,長期飲用,胃受不了,當他們喝到醇厚、溫和的普洱茶以后,覺得很身體很舒服,于是普洱茶開始在臺灣有了市場,并很快流行起來。

brand_alt_mark

林修源說,到 90 年代后,臺灣的普洱茶是放在大型量販店(超市)里,像汽水一樣按杯出售的,成為大眾消費產(chǎn)品。已經(jīng)很難去追溯,第一批普洱茶是怎么到的臺灣,不過從 1993 年以后,從福建收鐵觀音賣到香港茶行,又從香港茶行收老茶賣到臺灣,成了林修源的主要營生。少量就叫旅行團帶貨,一個旅行團幾十個人,每人安排帶一桶茶,運費一公斤 360 塊,成本已經(jīng)是非常高的了,不過一片紅印在香港賣 300塊,賣到臺灣就是 900 塊,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

如果量大的話,就得用貨柜通過海關出口。但是那個時候,由于政治原因,臺灣和中國大陸還沒有通商,只能從香港或者越南、馬來西亞等一些東南亞國家進行轉口貿易。從香港出口到臺灣,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所有貨品包括包裝,都不能出現(xiàn)任何中文字及相關符號。

所以,那時候通過海關出口的普洱茶,都是把包裝包括內飛全部拆了,用白棉紙包,或者直接沒有包裝,因為一旦有任何中文字,立馬就會被海關扣押充公。如果通過旅行團帶貨的可以不拆包裝。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從臺灣回流的老茶,有些有包裝,有些沒有包裝,比如“無紙紅印”之類的。

林修源熟悉了這一整套茶葉出口流程后,生意也開始順風順水了。最開始他們是用裝紫砂壺的箱子來裝普洱茶,一個箱子能裝 18 桶。1996 年以后,每年至少能走 6 個貨柜的普洱茶去臺灣,一個貨柜 650 件,一件 30 公斤,加上旅行社帶貨,一年能出 20 多噸普洱茶到臺灣,這時候新茶老茶都有了。

不過,常在河邊走,難免會濕鞋。盡管林修源已經(jīng)非常注意了,但是 1999~2000 年間還是充公了 8 個貨柜的普洱茶。一切都坑在了在深圳定的裝茶的紙箱上,紙箱上本來是要求沒有任何印刷字體的,但是在隱蔽處卻出現(xiàn)了 CN 兩個字母,在海關就被查出來,CN 代表中國國家域名,就被海關充公了。就這兩個字母,讓林修源損失慘重,直接經(jīng)濟損失6800 萬。

林修源只是當時從香港販賣普洱茶去臺灣的安溪人中的一員,在當時,這是一個群體。但也因為這個群體的存在,普洱茶從香港的茶樓走進了臺灣文化氛圍濃郁的茶藝館,經(jīng)由臺灣茶人,比如以周渝、范增平、鄧時海等為代表的臺灣茶人的推廣,普洱茶也上升到了文化藝術的高度,而文化傳播的力量之強大,和范圍之深遠是遠勝于商品本身的。于是才有了 2000 年以后,云南普洱茶從珠三角開啟,蔓延整個中國大陸的全面復興。

brand_alt_mark

打破香港茶葉市場格局

1992 年,林修源開始專注茶葉生意的那年,中國內地發(fā)生了幾件大事。

第一,1992 年 10 月,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第二,鄧小平的南方談話,“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成為坊間最流行的話語;第三,1992 年 12 月,影響中國社會 39 年的“ 統(tǒng)購統(tǒng)銷 ”政策退出歷史舞臺。一場改變整個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的變革已經(jīng)開啟,而反應在個體上的經(jīng)歷,也是與時代洪流共進的。

我們多次提到,90 年代以前的香港,是等級分明的,10 來家頭盤商,掌握了全港茶葉的進出口權,每家頭盤商下又有幾十家二盤商,再下面就是小茶行、茶莊。拿貨都是逐層往上,不可僭越。而隨著內地“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取消,以及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也逐漸影響到了香港的茶葉市場。比如,當時林修源除了去老家安溪訂貨賣,也會去到深圳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駐深圳的分公司:深圳富華茶苑發(fā)展公司拿貨,直接賣給茶行。茶行從他這里拿貨,不僅價格低于頭盤商、二盤商的,而且可以少量進貨,靈活自主,緩解庫存壓力??梢哉f,以林修源為代表的這一波安溪人,開啟了香港茶葉市場自由交易的先河。

brand_alt_mark

到 90 年代中后期,香港茶葉市場的格局逐漸被打破,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1996 年,曾經(jīng)一度壟斷香港普洱散茶市場的最大的頭盤商“ 
香港南天貿易公司”倒閉了。這個時期,茶葉開始放開經(jīng)營,民營茶廠也可以生產(chǎn)、銷售茶葉了;云南的國營茶廠也正在面臨市場經(jīng)濟改革的不適和陣痛;而曾經(jīng)掌控整個云南茶葉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出口權的云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也開始了“ 
模擬法人制 
”的改革,也就是俗稱的“部門承包制”;香港、臺灣、廣東、福建等地的茶商開始走進云南,國營或者民營茶廠定制普洱茶……屬于普洱茶的“黃金時代”開啟了第一波的復興熱潮,也就是我們定義的“標號級時代”。

所以,打破香港普洱茶市場的格局的,與其說是這一波“不守規(guī)矩”的安溪人,不如說是時代洪流的推波助瀾。

節(jié)選自《普洱》雜志

上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冬眠模式能否幫茶商躲過寒冬?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就不是茶的問題 還要從茶身上想辦法

相關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