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顯示水仙始祖所在地——福建泉州永春縣湖溪鎮(zhèn)仙溪鼎仙巖只有十來公里,一路向西進入盤山公路,山路越開越高到頂峰處陡轉而下,閩地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真實的寫照,看不到良田更沒有茶樹,山腳下的村莊經過一個又一個,但目的地卻遙遙無期。大約三個小時后到了湖溪鎮(zhèn)半天也找不到鼎仙巖,只有路旁關門的一家茶廠。走到前面問問吧,路旁遇到了一個中年男子問他:“大哥鼎仙巖怎么走?”回說:“前面向右五十米有牌子”,在路的盡頭導航是不管用的,只有樸素的人們會給予幫助,前行真的看到了閩南水仙茶發(fā)源地牌子矗立在路旁,根據(jù)這個標示我們上了山。此時已快中午,我滿心歡喜想著很快要見面了,車外山上樹木不多裸露的紅土不斷滾到水泥路上,紅色表明它屬于微酸性土壤適宜種茶。
福建被稱為茶樹品種的王國,也構成了烏龍茶地域與品種的雙重特性,在茶葉大家族中,烏龍茶最講究品種,閩南烏龍再細分為閩南鐵觀音與閩南色種,而永春水仙就是屬于閩南色種類,什么叫“色種”,不是好色的品種,做過福建省茶葉檢驗站站長的陳金水老師曾形象的比喻說五顏六色的品種就是閩南色種。據(jù)《永春地名錄》記載清道光年間仙溪茶農鄭世報為求生計,到鼎仙巖燒香禮佛,得觀音托夢,隨后前往武夷山引種100株水仙茶樹與制作技藝在鼎仙巖栽種,而后發(fā)展開來,馳名于東南亞,水仙最早的發(fā)源地不在武夷山,是在緊鄰它的建陽市水吉鎮(zhèn)小湖村的祝仙洞,因品種優(yōu)異、制優(yōu)率高屬于武夷巖茶的當家品種,計劃經濟時期在整個閩北極具盛譽,種植范圍也最廣,同樣的品種在福建南北各有不同,一個是閩北的條形,一個是什么形狀我至今未見,此次想一睹真容。
下車時,看到水仙母樹的高大樹影很是有范兒,水泥柵欄將他們保護了起來,石牌上幾個大字“閩南水仙始祖”此時心境不用形容。來到五株水仙茶樹旁和鄭國瑞村長合了影。最早移栽種水仙茶樹閩南的鄭世報就是村長本家先祖,“鄭”在這里是大姓,雖然這里不是水仙茶樹最初的發(fā)源地,但鄭氏族人為了感念先輩的開拓精神,為家鄉(xiāng)族人生計的貢獻特此立碑,這不就是傳統(tǒng)的宗法精神遺留嗎!五株兩人來高的水仙茶樹,枝條茂盛長勢喜人,如今守護她的就是鄭世報的后人鄭國瑞村長,作為小喬木型的茶樹在閩南長壽如此很是難得。
水燒好,一泡帶有閩南水仙字樣的小包裝來到面前,看到包裝我問他:“怎么不寫永春水仙,烏龍茶的命名都相對具體的,以產地加上品種名稱作為成品茶的商品名?!编嵈彘L說:“我們這是閩南最先引種的,叫閩南水仙大氣,我們是閩南水仙茶的發(fā)源地,我們不叫誰還能叫?!?/p>
一團綠潤略帶紅褐的球形茶倒在了蓋碗里,別有特色,待泡開橘黃色的茶湯靚麗得很,茶湯入口醇厚爽滑,香氣芬芳的蘭花香飄著,葉底看到了久違的綠葉紅鑲邊,這是曾是烏龍茶的標志三紅七綠,作為半發(fā)酵茶安溪鐵觀音2000年以后開始逐步流行清香型輕發(fā)酵的做工,通過殺青后的甩邊將紅邊磨掉,成為主流,后來很難見到紅邊的葉底,如同狀元失去了紅袍披風,導致今天難以再見到球型閩南烏龍的紅邊,今天算是意外吧,鄭村長講:“茶得到月圓之夜那香味特別的好,空氣里都是。”
不覺已經下午,鄭村長又拿了個小泡袋,這是百年古樹水仙茶,只剩下十泡了,驚喜不斷,一年將盡還有春茶太不容易了,綠褐閃著星光,綿軟的口感含著淡香齒頰回甘甜美,那淡雅的蘭花香經久不散,這泡七次毫無問題,有紅邊的傳統(tǒng)工藝滋味比之清香型閩南烏龍更為醇厚些,也多了些時間的味道,閩南烏龍鐵觀音為代表的秋茶最優(yōu),但這一小方土地卻傳承著最初的經驗與技法,春茶品質極佳,古韻常存。
本文節(jié)選自《永春尋茶水仙始祖》
作者丨馬博峰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2017年5月刊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