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水之戀(四)| 眾口難調(diào),適口者就叫好喝

茶水之戀(四)| 眾口難調(diào),適口者就叫好喝

2閱讀 2018-11-10 05:51 常識

| 態(tài)度

     有人嚴謹,一定要把茶水比例、水溫火候都控制得極其標準,才覺得不枉費沖茶的這段時光。但大多人隨性,濃一些淡一些都是茶韻。

      我想,不管嚴謹還是隨性,只要適合自己,讓自己感覺舒適就是最好的茶味。就像一些少數(shù)民族,同樣是黑茶,藏族喜歡在茶里熬煮酥油,蒙古族喜歡在里面添奶……

     說到在茶里加外物,幾乎西南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都有這樣的習俗。

| 茶說

維吾爾族,香茶是茶也是湯

      南方人吃飯佐湯,南疆維吾爾族則是吃馕佐茶。茶是香茶——把邊銷茶敲碎放在壺中熬煮,大概5分鐘之后再加入姜、桂皮、胡椒等香料,繼續(xù)熬煮5分鐘即成。用細網(wǎng)過濾,把茶渣倒掉,早、午、晚吃馕時啜飲。

回族的八寶茶,三泡三種味道

       回族人喝茶,多喝炒青綠茶,里面還要加上冰糖、構(gòu)杞、桂圓干、紅棗、桃干、柿餅、葡萄干、蘋果干、白菊花、芝麻等諸多食材,通常以八種最為常見,所以又叫八寶茶。茶與其他食材在沸水中浸出香味的時間不同,所以每次沖泡的口感都不同,豐富而不失層次。

      水沸騰之后沖茶,加蓋悶泡五分鐘,開蓋之后的第一泡是茶的清香;第二泡時冰糖溶化,茶味中多了幾分甘甜,極像童年時炎炎夏季最愛泡的冰糖水;第三泡開始,茶和甜味都由濃轉(zhuǎn)淡,而干果的香氣被完全浸出,于是有了馥郁的果香,帶著微微的甜味,足以趕走肚子里那厚厚的油膩。

      侗族、瑤族,要用筷子喝的茶

      少數(shù)民族過節(jié)、待客,總是流露出飽滿的熱忱,從飲食到節(jié)目,無一不精心準備,好像日子被他們過起來,總是歡聲笑語、多姿多彩。侗族、瑤族過節(jié)、待客的方式有點特別——熬制油茶。

      油茶中的茶,走著極端的兩條路:要么是新鮮細嫩的新茶,剛剛從茶樹上摘下來,帶著嶄新的綠色,或許還掛著晶瑩的露珠;要么是烘炒過的末茶,研磨成極細的粉,很難辨出茶葉原本的模樣。選哪一種茶,全看個人喜好。

       把選好的茶放入事先熱好的油鍋里,不斷翻炒,飄出香味時加芝麻、食鹽,炒勻之后加水熬煮,沸騰3~5分鐘后起鍋。如果只是自家人飲用,這油茶就算制好了,但若要待客,還遠遠不夠。

        待客的油茶要把花生、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干等佐料先炒好放入茶碗里,等到油茶出鍋后倒入茶碗,熱騰騰地遞到客人面前,配以主人熱情的笑容,暖意便從客人的五臟六腑蔓延開來。因為配料太實在,光靠喝是喝不盡的,必須用一雙筷子,才能把油茶吃個精光。

擂茶,治好了張飛的病

       相傳三國時期,張飛帶兵攻打武陵壺頭山(今湖南常德境內(nèi)),因為酷暑難消,加上瘟疫侵擾,包括張飛在內(nèi)的大部分將土病倒。當?shù)卮迕窀屑堬w保護百姓,便送給張飛一種茶的配方,以新鮮的生茶葉,加上生姜和生米仁,研磨后煮成茶水,可以消暑祛濕、健脾潤肺、清火和胃。張飛命人按方熬茶,果然效果神奇,不久后便精神大振。

     這種茶,就是生活在武陵山區(qū)一帶土家人的傳統(tǒng)茶飲——擂茶。最古老的擂茶只有三種原料,生茶葉、生姜、生米仁,于是又有個特別美的名字——三生湯。不過現(xiàn)代的土家擂茶配料豐富了許多,有炒熟的花生、芝麻、玉米花、食鹽、胡椒粉等。將它們統(tǒng)統(tǒng)丟進陶制器中耐心研磨,待到它們合為一體再倒入茶碗里,用沸水沖泡。

     不管是干完活回家,要驅(qū)除疲勞,還是閑暇時增添情趣,擂茶都是土家人的不二之選。飲茶時再加一些茶點——炸魚片、薯片、米花糖,或咸或甜,都是生活的美好。

     所以,喝茶哪來的刻板教條,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上一頁:是誰在毀了白牡丹?

下一頁:普洱茶投資分析:腦洞大開 老班章多少一片才會暢銷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