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的種類繁多,再加上數不清的牌子,滿大街的商家,使得在目前中國買茶成為一件頗有挑戰(zhàn)性的事情。簡要列舉日常買茶六忌,希望有助于大家買茶時避開一些常見的雷區(qū)。
?
一忌:產品生產相關信息不全甚至三無
?
國家對于茶葉產品包裝上的信息標準,有相應的規(guī)范,要求標注產品名稱、配料、產品標準代號、質量等級、生產日期、保質期、凈含量、產地以及出品商和/或生產廠信息(名稱、地址、電話、許可證信息)等。所以,當有人拿著產品包裝相關信息不全甚至三無的產品向你兜售時,你就得小心了。
?
當你遇到一些包裝“三無”的產品,但名頭又好像非常響亮時,就尤其要小心了。前不久,還有朋友給我?guī)装叭裏o”的金駿眉,說是別人送給領導的,讓我試一試。沖泡之前我大體感覺是,估計又要當一回小白兔了。沖泡后感的覺,其實就只能說是一款平淡無奇的普通紅茶而已。這種茶,如果自己買,也就免了。即使要買,也是建議找到正宗靠譜的企業(yè)去購買。
?
當然,也可能你有些種茶做茶的朋友,直接以簡易甚至是牛皮紙包裝給你贈送一些自己出產的茶葉,那是另當別論。
?
二忌:盲目追求年份,唯老是從
?
2005-2007年間的普洱熱潮,不僅僅帶動了普洱老茶的市場,而且?guī)恿藝藢τ诟鞣N各樣老茶的興趣。中國是綠茶大國,而綠茶則是講究新鮮。但在老茶的興趣被點燃后,有些人卻又唯老是從,盲目追求年份。不時會遇到有人說,“本人是非三十年以上的老茶不喝的”。與之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好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家萬店老茶開”,五六十年的老茶恨不得隨處可見,甚至“百年老茶”也不稀奇。
?
我們不否定當今世上還存在一些四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的“老茶”,但當時的產量又有多少?能留存至今又能有多少?更何況,在那個認為茶葉必須在兩三年保質期內喝掉的年代,又有多少能留存至今?
?
我們不妨再退一步,即便是來路清楚的年份茶,也不必唯年份輪,而是要以其最終呈現(xiàn)的綜合品質作為價值評價標準,而不要迷信年份。因為,年份茶的基礎品質、儲存地點與儲存環(huán)境及其溫度與濕度等,都會對后續(xù)年份的品質變化產生影響,從而最終影響年份茶的品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紅色字體)查閱本人之前的文章,《喝普洱茶,別迷信年份》。
?
大家知道,現(xiàn)在2000年之前的年份茶的價格都已經相當可觀,更久遠的年份茶的價格,早就不菲。如果盲目追求年份,則很可能正好一腳踏進了一些無良商家的坑。諸如1940年代紅印、標有“文革磚”字樣的“文革磚”則可算是“經典假老茶”了。
?
筆者最近搜索了一些拍賣網站,發(fā)現(xiàn)許多拍賣的“老茶”存疑,有些甚至是一眼假,許多知名拍賣公司也是淪陷。順手搜索了一下某寶,發(fā)現(xiàn)各種形形色色的可疑“老茶”,堪稱觸目驚心。
?
所以,請大家還是當心了——即便是當你遇到一些穿著布鞋與長袍馬褂貌似仙風道骨但給你兜售一些來路不明的“陳年老茶”的人,也別無忌。
?
三忌:唯低價是從,撿漏心態(tài)過重
?
消費者買茶,希望質優(yōu)價廉,這大概是一種普遍的消費期待。但也有些朋友買茶,總是希望價格越低越好。但如果當你看到諸如十幾塊錢一斤的安溪鐵觀音、兩百塊錢一斤的“正巖”武夷巖茶、三五百塊錢的二十年357克老普洱茶餅,那還是請當心咯!
?
常言道,一分價錢一分貨,優(yōu)良的品質,自然會對應一定的成本。
?
四忌:唯高價是從,土豪心態(tài)爆棚
?
與前一點相比,這是另外一個極端。大部分情況下,價格可以作為品質的指示器,但極端情況除外。極端低價的時候,品質風險可能會陡然增大;極端高價的時候,性價比可能會陡然降低。我們不否認市場中有些茶葉產品,原料稀有、制作精良、品質一流,相應的制作成本也遠較一般產品高,對應的售價也會相對高一些。但即便是此類近乎藝術品級的產品,其售價也有一個大體的區(qū)間與范疇,而不是一味的任由商家漫天要價。
?
當然,如果你說,“我有錢,我任性”,那就當我沒說。
?
五忌:只認包裝,只重面子不重里子
?
包裝是產品整體的一部分,好的產品包裝,不僅可以對內含的核心產品起到保護作用,而且可以作為藝術化的裝飾,提高整體產品價值。
?
但茶葉產品在過去多年的禮品思路主導下,出現(xiàn)了不少過度包裝的情況。金銀銅鐵錫以及紅木甚至楠木等各種包裝材質,必要的或不必要的,經常一股腦兒上。有些茶商追求把產品做得“包裝大大的,茶葉少少的”,迎合的正是有些消費者只認包裝的心態(tài)。
?
“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眱汕Ф嗄昵?,韓非子所描述的“買櫝還珠”的故事,我們還是不要或者盡可能少讓它上演吧。
?
六忌:迷信大師
?
誠然,茶行業(yè)中有一批幾十年如一日專心做茶的人,技藝純熟心端意正,這些制茶專家與技師,成為了某一茶類或某一區(qū)域甚至全國性的知名行家,為推動茶葉生產加工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品質保障的重要標志,也樹立起了其個人品牌,值得敬重和學習。
?
但不可否認的是,行業(yè)里也有些甚至不怎么會制茶但很善于鉆營和沽名釣譽的“假大師”,也有一些是各種各級組織廉價授予的“大師”,甚至干脆就是自封或自吹的“大師”,從而導致“大師”泛濫,而未必值得足夠采信。茶行業(yè)里數不過來的“宗師”、“泰斗”以及“……之父”、“……之母”,甚至是造假材料弄一個“國家級”傳承人,早已不是新聞。
?
而更為重要的是,產品質量的長期穩(wěn)定保障,真正的行家與大師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遠遠不是全部。產品質量管控,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從茶園管理,到鮮葉采摘,到毛茶制作、到茶葉精制,到研發(fā)拼配,到包裝設計與制作采購,到成品包裝,最后通過物流與渠道到消費者手中,需要合格的生產硬件基礎以及團隊與管控體系的支持。
?
所以,真正的大師重要,但更為重要的其實是大師背后的生產硬件基礎,以品控團隊與體系。如果只認大師,或者迷信大師,也是有可能被帶到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