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足火茶,就像醬香酒!

張銳:足火茶,就像醬香酒!

23閱讀 2022-03-11 06:15 人物

碧水丹山,孕育奇茗。

傳承,是一種繼往開來的堅守,也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延續(xù)。

他們,是一群有手藝、有思想、有夢想的青年。

或生于制茶世家,或因愛茶半路出家。盡管出身不同,卻殊途同歸:傳承古老技藝,追求精益求精。

也許,他們很平凡,卻拒絕平庸,更拒絕“躺平”。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停奔跑,不斷超越。

他們,是巖茶新勢力,也是奔涌的“后浪”。

張銳(后立者)與父親、武夷巖茶“非遺”傳承人張回春(前坐者)

圖片

人物名片:張銳,1983年生,武夷山市回春巖茶廠負責人

代 表 作:犟心·肉桂

“帶著犟心,磨礪匠心,以工藝成就山場,激發(fā)出各個山場的氣息之韻?!?/p>

——張銳

在武夷山“80后”做茶人圈子里,張銳顯得非常低調(diào)。

他幾乎不出鏡,最多就是媒體在給他父親——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張回春寫的專訪中露個臉。

他是個很實在的人,一門心思只放在做茶上。

在他眼中,認真地做好每一泡茶是制茶匠人的天職:以工藝成就山場,以犟心成就經(jīng)典。

“犟心”,是對匠心的極致追求。

老茶場的味道

2004年,剛從集美大學畢業(yè)的張銳,回到了武夷山。

人雖回來了,可心卻還留在廈門。他學的是計算機專業(yè),留下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但,他并不想違拗父母親。

他坦言,起初,他跟父親學做茶,是為了做商人,而非匠人。直到遇見一位老茶師,他那有些心高氣傲的觀念發(fā)生了180°大轉(zhuǎn)彎。

那是14年前春茶季的一個早上。廠里正焙茶,茶香滿溢,連馬路上都能聞得到。

有個老茶師買菜路過,聞到了一股倍覺熟悉的氣息。于是,他就循著香氣,挨家挨戶地找。最終,他駐足在了回春巖茶廠前。

張銳清楚地記得,那時已是上午10點半,茶準備進行二次干燥。

老人一見面就問:“小鬼,這茶誰做的?”

“我做的?!睆堜J答道。

“真是你做的?”老茶師半信半疑。接著又問道:“烘一道后,多久再烘第二道?”

“4小時以后,這是祖上定的規(guī)矩,我們家也一直都是這么做的?!?/p>

老茶師對好茶的喜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動。終于等到這趟茶焙好,品過后,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茶的滋味醇厚爽滑,如老友重逢,老茶師不禁感嘆:“這才是老茶場的做法,老茶場的味道!”

他也深感欣慰,“傳統(tǒng)的東西非但沒有丟,還有年輕人在傳承”。

后來,張銳才知道,老茶師原來是茶場退休的,做了50多年茶。

老師傅這番話,深深觸動了張銳。打那天起,他就立志要做一個真正的守藝人,就像父親那樣。

成敗在細節(jié)

畢竟是學理工科出身的,張銳的動手能力很強,也很努力。

就拿搖青這項基本功來說吧,他看到廠里的師傅,個個都會搖,很是羨慕。

“我一定也要盡快學會!”他痛下決心。趁大家都去休息時,他裝了一篩青葉,反復練習,反復琢磨。第二天,他就搖上手了,而且手法還挺嫻熟。

師傅們非常好奇:“怎么一夜時間就學會了?!”殊不知,他一宿沒睡,整整搖了8個多小時的青,手指磨破了,手腕手臂酸疼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了。

在學做茶的過程中,他也漸漸悟出了些門道,覺得“做茶原來也不難,就像計算機那樣按程序一步步地做下來”。他決定獨立做一次茶,作為自己習茶3年的檢驗。

然而,老天似乎有意要磨一磨他的銳氣。

茶季時,武夷山天氣總是多變。白天氣溫正常,到了夜里,會突然降溫,可張銳并不以為然。

當他看到茶青梗葉分離,頓時慌了神,大半夜去叫父親起床看看。

按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制茶古訓,當時就應通過提高做青間的溫度,來保證青葉正常走水。

制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遠不止于此,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都有可能影響成敗:“比如,上午采的青,下午采的青,做青方式都不一樣。又如搖青,每一輪的搖法也都不盡相同?!?/p>

所以,在張銳看來,至少得獨立完成1000桶青,才能算“師傅”。

“為了11個月能玩得心安理得,茶季的那個月就要‘賣命’,我最長40多個小時沒合眼!”

“犟心”守藝人

做茶,也是一個不斷磨礪匠心的過程。張銳把對匠心的極致追求稱為“犟心”。犟,是張回春張銳父子倆的共性。

“他的‘犟’是出了名的。他對傳統(tǒng),總是懷著一種虔誠,循規(guī)蹈矩,就連觀念都還停留在1975年剛剛到崇安茶場時。所以,有時意見相左,我們都難免發(fā)生爭執(zhí)?!?/p>

張銳也遺傳了張回春的“犟”,苛求茶的品質(zhì)。有一年茶季,張銳在做青間里忽然聞到一陣煙味。做茶熬了幾個通宵的他,本來就有點上火。更重要的是,他對做茶時抽煙零容忍,便厲聲呵斥道:“誰抽煙?!出去!”他回過身一看,居然是父親,旁邊還有幾位客人。現(xiàn)場氣氛幾近凝固,尷尬極了。“還好我沒說‘滾’字。”他悻悻地說。

對于當下市場過分追求、強調(diào)山場的現(xiàn)象,張銳認為,要“以工藝成就山場”。山場的重要性,固然不容置疑。但,更關(guān)鍵的是,要如何運用工藝把山場的特性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

每個山場的個性,各不相同。根據(jù)山場的特點,“量身定制”最適合該山場的制茶工藝,即“一山一工藝”,激發(fā)出各個山場的氣息之韻。

足火茶是最能體現(xiàn)張家制茶工藝的?!熬平?jīng)”“茶經(jīng)”兼通的張銳將足火茶比作白酒中的“醬香”、文學中的“漢賦”,“若無時間和工夫的積累,難成大器”。二者的香氣皆內(nèi)斂,卻杯底流香;滋味皆飽滿,稠滑柔順,饒有韻味。

“犟心·肉桂”就是足火茶的代表作。第一泡也許并不怎么出色,肉桂鮮明的品種香,沉穩(wěn)雋永。茶湯醇厚順滑,旋即回甘,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犟心”不改,方成經(jīng)典。

來源:茶道CN

如有侵權(quán) 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梁貴:茶到極致,就是可以喝的“香水”!

下一頁:八角亭班章珍藏精品 班章古韻,茶香悠長

相關(guān)閱讀

茶友網(wǎng)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