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今天又整2000多票子在包包頭了哈?”
“哪里,不開采工的工錢還差不多,但1000多還是有的。”
在湄潭縣新南鎮(zhèn)涼井村街上,記者不時聽見類似的對話。叫老張的人,名叫張永橫,剛剛賣了100多斤茶青給天琦茶葉加工廠,每斤28元。按他的話說,現在走路腰板都挺得直了。
張永橫以前居住在涼井村木根坡組,屬于采礦塌陷區(qū)域。2010年,木根坡組60多戶村民整體搬遷到涼井村街上。在鎮(zhèn)村的引導下,幾乎家家戶戶把原來種玉米、辣椒的土地上栽上了茶葉,張永橫就栽了10多畝。
張永橫說,在木根坡的時候每年年底一盤算,能夠刨得平就算不錯了?,F在種茶的人家加上其他收入每年至少有2萬元的存款,茶葉真的是一片神奇的樹葉。“以前種的時候還有點擔心,怕賣不出去,現在才發(fā)現擔心是多余的?!?nbsp;張永橫說起當時的心態(tài)忍不住笑了起來。
確實如此,三年后茶青可以采摘了,涼井村第一家茶葉加工廠——天琦茶葉加工廠也應運而生。
說起辦廠的初衷,天琦茶業(yè)公司的負責人石孝華說,這種想法其實很早就有的,只是苦于時機不成熟。
涼井村土生土長的石孝華,家屬是湄潭典型的茶區(qū)湄江街道東南居人,石孝華對那里的群眾因茶致富羨慕不已。1996年他們結婚后,他和妻子在自家的土地上栽了2.3畝茶葉,后來迫于生計出去打工,有點本錢后又回家流轉了幾十畝土地種茶。
茶葉雖然種出來了,但到了賣茶青的時候石孝華卻發(fā)愁了,由于不成規(guī)模,沒有茶商來這里收茶,要拉到幾十里外的金花村茶青交易市場去賣。按他的話說,“豆腐都盤成了肉價”。無奈,夫妻倆只好一邊搞運輸一邊管理茶園。
時代的發(fā)展往往讓人難以預料,石孝華擔心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不是問題了。2012年底,涼井村的茶園規(guī)模已經達到2000多畝,一到采茶季,前來收茶青的客商絡繹不絕,只是出的價錢沒有山外的高。
石孝華所說的時機來了,2013年,他和妻子商量后放棄了運輸行業(yè),當地政府得知他的想法后,極力支持,幫助選址、流轉土地等,石孝華夫妻用所有積蓄辦起了涼井村的第一家制茶廠。
有了這家茶廠后,茶農們再也不擔心茶青價格吃虧的事,曾經持觀望態(tài)度的村民也放心種茶。到目前為止,涼井村已發(fā)展茶園6000多畝,成林茶3000多畝?,F任該村村委會主任的杜乾維,也在2015年成立了貴州容山茶業(yè)有限公司。
同樣是木根坡搬遷村民的王忠盛,現在就在容山茶業(yè)公司上班。他告訴記者,一年在公司可以干7個月左右,公司包吃,每月工資4000多元,加上3畝的茶園收入,僅這兩項就可以達4萬,其余時間他就趕溜溜場,收入在農村還算過得去。
盡管已經到了秋天,但涼井村的這兩家制茶廠依舊很忙碌。“現在主要是生產訂單針茶,客戶所需、茶農也所需,我也有錢賺?!?nbsp;石孝華說,這樣忙碌好。(融媒體記者 彭劍)
來源:微美湄潭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