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普洱茶把鐵觀音從高高在上的神位上拉了下來,由邊銷茶和僑銷茶一躍成為國內茶界的新寵,從此一直牢牢占據C位,賺足了眼球,更賺滿了錢袋子。
現如今,雖然還有眾多擁躉,但已然是強弩之末。
普洱茶從沉寂西南邊陲到火遍大江南北,再到如今丑態(tài)百出,一路毀譽參半。
那么普洱茶是怎么走紅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普洱茶走紅的前因后果。
普洱茶作為一種黑茶,由于其制茶工藝的特殊性,具有易保存的特點,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自然轉化,如果保存得當,品質反而越陳越好。
因為普洱的這個特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港臺圈除了飲用普洱,還一直有搜刮普洱陳茶囤放起來用于升值的操作。
時間久了,囤積起來的陳茶越來越多,價值也越來越大,此時這些陳茶已經脫離了其飲用屬性,慢慢具備了金融屬性。
港臺地區(qū)雖然經濟發(fā)達,但畢竟經濟總量太小,這些價值頗高的茶葉作為一種金融產品越來越流通不動,價值太大,盤子太小,有價無市,已經有隱隱約約要暴雷的跡象。
所以,現在常說的普洱茶要暴雷了其實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在港臺地區(qū)上演過一遍。
進入本世紀,內地經濟飛速發(fā)展,中產階級和富裕階層越來越大,屯普洱茶的那些焦頭爛額的港臺商人把視線轉移到了內地。
恰逢產地云南也急需提振當地經濟,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上演一出雙簧。
先是港臺人士到云南的旅游觀光團,后是頻繁的兩岸三地茶葉交流促進會,當然關于普洱茶的各種故事和歷史也隨之見諸各大報端。
宣傳到位了,鋪墊做好了,人們的好奇心也被吊起來了。
接著策劃已久聲勢浩大的馬幫進京事件使普洱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那些關于普洱茶的諸多信息中,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普洱茶的故事多么優(yōu)美動聽,不是普洱茶的歷史多么蜿蜒曲折,更不是普洱茶的口感多么醇厚飽滿,而是屯積普洱帶來的財富神話。
自2005年的馬幫進京后,效果立竿見影,很多人開始瘋狂囤普洱,不是為了喝,而是為了等著升值,期望能夠一夜暴富。
經過幾翻操作后的2007年,囤積的普洱真的翻了幾番,以至于那一年流行著這么一句話:房子股票普洱茶是2007年的三樣投資標配。
一夜暴富不是神話而是事實,多么強有力的證據!接著各種真實暴富案例被廣泛宣傳,自然而然更多的人開始進入囤積普洱的隊伍中來。
跳進這個坑的人比想象的還要多,這正中某些人下懷,港臺商人和普洱產地做夢都能笑醒。
這火熱的場面直接導致某公司的六星孔雀從三百一片炒至十幾萬一片,按件計算就是由一萬多至7200萬。
對炒作者來說,這個7200萬絕對是最大的榮耀。但對于普洱茶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恥辱。
港臺商人手中的那點存貨根本就不夠分,看到如此火爆的境況,原本的燙手山芋反而成為寶貝疙瘩。
以他們在港臺金融市場摸爬滾打的經驗來看,這雷不僅暴不了,反而會有越來越多的韭菜等著被割。
所以他們不僅囤積惜售,而且要到產地去包茶山開茶廠。
云南產地也樂見其成,以扶貧的名義對開辦茶廠大開綠燈。一夜之間,大大小小的普洱加工廠如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
曾經有一篇新聞報道過普洱熟茶在豬圈發(fā)酵的名場面,雖然后來被緊急辟謠,但在當時那種火熱的市場行情下,產能急需擴張,利益至上,出現那種情況并不足為奇。
辦茶葉加工廠只要有錢就行,并不是一件難事。
但是茶山就那一座,承包下來后就可以對其瘋狂打造包裝。自此以后,普洱茶把打造山頭發(fā)揮到了極致。
他們甚至開始講茶樹,把茶葉的溯源精確到具體的某棵茶樹。這也許是茶葉界最不要臉最喪心病狂的操作了。
有必要嗎?沒有必要,同一個山頭的茶葉口感不可能相差太大;有必要嗎?很有必要,不這么干怎么突出茶葉的稀缺性,一切都是為了哄韭菜。
廠子有了,料子又成了問題。原本制作普洱茶的料子多數來源于古樹,所謂的古樹并不能一夜長成,那就用高山茶代替,高山茶的產量也滿足不了,那就用臺地茶代替。
不管是高山料還是臺地料幾乎都當古樹料賣,那時外行并沒有多少人具備辨別料子的能力,不過也沒必要糾結這個事,長得像普洱餅的就行,只要是普洱就能掙著錢,誰還在乎是什么料子呢?
茶葉行業(yè)的內行人更瘋狂,由于山頭已經被渲染得近乎神話,直接導致山頭文化佼佼者班章和冰島成為這場神話的絕對主角。
曾經有過報道說,班章和冰島的雨季由于太過潮濕,每當晴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把家里的百元大鈔攤放在院子和屋頂晾曬,由此可見一般。
時至今日,最初的普洱炒作者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事未了拂衣去,不知到哪里快活去了,普洱茶的一切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曾經,現在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現在還在說普洱茶好的人,除了真的只是喜歡其口感,剩下的應該都是最后一波可憐的韭菜,自唱自吟,自己說自己聽,看著滿滿的倉庫,不降價賣吧,就是個死,降價賣吧,生不如死。
來源:小鎮(zhèn)茶事,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