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茶的茶商,都有過這樣的困惑:
“我那么用心的做茶,茶品質(zhì)那么好,為何就是賣不出去?”
殊不知,茶葉江湖,被分成一個個小圈子。出了圈子:好茶,是相對的,你的好茶,在別的圈子,真不一定好。
八月份,茶葉淡季,連著5天沒開單。
一位經(jīng)銷商,陷入深深的精神內(nèi)耗,就問老楊:為啥茶葉賣不掉?一定是咱們的茶葉還不夠好。
經(jīng)銷商一想,不對啊,春茶季全程守在山上做茶。不吹自己的茶葉有多牛,但至少是貨真價實的古樹。然而,茶葉就是不好賣。
更想不通的是:玩臺地茶冒充古樹的,居然比貨真價實的古樹賣的好。想不通,想了三天三夜也想不通。
老楊只能勸他:大哥,先喝杯茶壓壓驚。人世間的事,看開點。跟茶的品質(zhì)可以適當較勁,但千萬別跟自己較勁。
茶好,是相對的
用心做茶的人,都說自己的茶好。然而,茶的好,是相對的。
現(xiàn)有的山頭茶體系,整體上以山頭和樹齡來判斷茶葉的好壞。
而每個茶商資金和精力有限,能做好做精的山頭,就那么幾個。
比如,一個做臺地茶的茶商,偶然干20公斤忙肺古樹,在他的眼里,這20公斤忙肺古樹是好茶。
老楊主要做冰島壩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冰島壩歪古樹也不錯。然而,出了圈子,在冰島老寨,昔歸等古樹面前,冰島壩歪差的不是一丁半點。
茶圈被劃分為一個個圈子,在自己的圈子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茶是好茶。但放眼整個市場,茶的好是相對的,自己以為的好,真不一定好。
買茶,是需求匹配
茶客買茶,是用一個價格衡量無數(shù)茶葉。
喝山頭茶,有人會閉著眼睛選冰島老寨和老班章。
但是,愿意花3000到1萬買一公斤茶葉的人,很有實力。同時,這類愛茶的大佬選茶,很理性。
這個群體,還很懂茶。
他們能喝出品質(zhì),能在3千到1萬的價位里,挑出性價比最高、最適合自己的茶。而且,這類茶癡的買茶渠道,幾乎包茶園的茶商手里的一手貨。
茶客選茶的時候,5000一公斤的茶葉,對應的是市場上所有5000塊一公斤的茶。要讓懂茶的大佬看上,既要品質(zhì)好,還要價格盡可能實惠。
比如,冰島壩歪古樹挑采,市場上五千多一公斤的價格。如果少賺點,四千多賣。肯定是好賣的。
山頭茶定價方式,有泡沫
如今,山頭茶的價格,是前些年名山帶動周圍山頭漲起來的。整體而言,離名山越近,價格越貴。
也就是說,決定當前茶葉價格的不是品質(zhì),而是離名山遠近,這個價格體系里,是有泡沫的。
用心做好茶,卻賣不掉。在某種程度上,不是茶商的錯,而是山頭茶的定價有泡沫。
茶客會擠掉山頭茶的泡沫
如今的山頭茶,全靠品飲支撐。
隨著山頭茶紅利遠去,茶葉所有的價值,都會落實于口感。
而真正決定市場走向的,是茶客?,F(xiàn)在,沒有茶商會傻到存茶坐等升值,茶商都是以銷定產(chǎn),哪個山頭好賣,就多做點。
也就是說:那些價格虛高,品質(zhì)卻一般的山頭,茶商根本不會去收料。
茶商不收,原料價格一定跌。
茶客的選擇傳導至源頭,那些在山頭茶紅利期一路狂漲的山頭。如果沒有過硬的品質(zhì)做支撐,一定會被打回原形。
所有價格虛高的山頭,隨著潮水退去,都將回落到與其品質(zhì)相匹配的價格。
只是,當年炒起來的時候有多爽,掉下去的時候就有多痛。
來源:普洱話江湖,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